A类
穗城管函〔2024〕818号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53号提案答复的函
市台联:
你单位提出的《关于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能动性协同科技赋能促进废弃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提案》(第1053号)建议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积极组织我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司法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商务局、教育局和各区政府等单位认真进行研究办理,并与陈以怡委员在7月22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明确权责,改进法规制度与工作方法,执行奖惩政策”建议的推进情况
垃圾分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必须完善管理法规,明确权责,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有法可依。一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保障。2011年我市率先出台专项政府规章《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2015年修订颁布《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2018年7月出台《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由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权责,为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同时,陆续制定了《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办法》《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办法》《关于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清洁卫生费的通告》《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广州市再生资源回收指导目录》《广州市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工作指引》《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等系列政策制度和标准指引,形成1+2+3+N垃圾分类制度体系。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工作统筹。成立了由市长为总召集人,23个单位、11个区政府为成员的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全市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各区街社区参照市的做法成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全市统筹、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推动源头减量。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深入推进教育、医疗、酒店、快递、物业等重点行业十二个垃圾分类源头减量专项行动,印发《广州市重点行业(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引》,指导各行业因地制宜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源头减量成效显著,2021至2023年,共计减量123.23万吨,包装物回收累计达16.22吨,邮政快递电子面单使用率每年达99.5%,快递包装垃圾累计减少3.6万吨。各区积极引入回收处理企业或委托辖区供销社开展大件垃圾拆解回收处理,年回收处理约51200吨。天河区引入有资质的回收处理企业,实行绿化垃圾专项处理、高燃值废弃物专收专运,日均减量超60吨。越秀区多个街道引入企业专项开展废木质、废玻璃及棉纺织物回收处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四是开展考核监督执法,压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日常检查、专项督办、月度点评、季度通报、专项执法、提醒约谈等监督机制,压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完善考核评估体系,组织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每月对全市所有镇街实行全覆盖第三方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督办整改。五是制定相关支持政策,鼓励资源回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广州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支持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相关建设用地。制定《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参与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工作。各区也结合实际出台了支持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鼓励政策,如黄埔区出台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对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按照项目实际投资总额的20%给予补助,对获得国家、省、市发展改革部门扶持的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投资项目,分别按照获得国家、省、市扶持金额的100%、70%、50%给予配套扶持。
二、关于“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参与意识”建议的推进情况
我市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五进”“小手拉大手”等主题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围绕“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主题,组织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系列活动,举办垃圾分类达人巡回宣讲、“文明城市我践行”全民宣誓、分类新时尚快闪秀、垃圾分类进万家、全民齐参与体验日等活动。常态化开展“送课到街镇、服务到基层”科普培训,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3800余所学校280万学生共上垃圾分类秋季“开学第一课”。联合6个部门成立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联盟,组织开展“志愿百日行分类齐参与”活动。大力开展社会公益宣传,在人流量大、繁华路段的150个地铁灯箱、100个公交候车亭投放垃圾分类宣传海报,以及广州地铁全线网电视终端、公交电视、部分商场和文化场所的电子屏及其他户外电子屏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短视频,2023年,全市累计开展各类主题宣传15.7万次、科普培训1万余场,中央、省市媒体宣传报道2044篇次。市委宣传部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创建内容,对社区、公园、景区景点、交通场站、主次干道、公共广场和医院等公共区域的垃圾分类开展常态化巡查督导。各区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如白云区开发“白云志愿FUN”小程序,开展“云站桶”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花都区充分发挥家校联动引领和“小手拉大手”作用,创建省绿色学校181所,市“无废学校”149所,生活垃圾分类星级学校6所,星级家庭556个;天河区联合环保企业每年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实践活动,在大学院校开展“旧物零抛弃•资源零浪费”毕业季旧物回收等活动,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资源回收利用的参与意识。
三、关于“推动智能化、信息化的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科技创新”建议的推进情况
一是支持企业“互联网+”回收平台建设及应用,通过线上预约回收、线下两网融合网点回收等方式提高回收率。目前企业在微信、支付宝、京东商城等大型电商平台均设立“穗回收”“普联互联网+有偿回收”“互联网+旧衣回收”等平台,覆盖全市,为需要的居民提供便利回收服务。二是推进企业开发应用AI智能回收箱,已投放近7000个AI智能废旧衣物回收箱,覆盖全市11个区,2023年用户通过AI扫码累计20万人次。三是推动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市科技局在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常态化支持资源回收利用,近三年累计立项有关方向市科技计划项目13项,支持市财政经费700万元,在2025年度市科技计划中将“废弃塑料高值化再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园林绿化废弃物绿色低碳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列为重点支持方向。四是开展投放点便民化、智慧化升级改造,逐步配齐视频监控,鼓励有条件的配置智能化投放设备,实现投放点“一点一码”信息化管理。从化区打造西塘村智能分类投放模式,实现垃圾分类投放无人值守,全程一站式智能化运作;白云区打造白云供销再生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居民在“云村码”便民服务小程序可直接预约回收企业上门回收;荔湾区西村街岭南新苑小区引入垃圾分类回收智能设备,对分类投放准确的居民发放奖励积分,并可兑换奖品。
四、关于“尝试建立垃圾收费及资源回收奖励方法,提高居民主观能动性”建议的推进情况
我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重新梳理、编制广州市生活垃圾收费依据文件,印发实施了《关于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清洁卫生费的通告》。考虑到我市城中村居住群体大多为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人员,人员流动性大且大多采用群居形式,按人口数量收取费用更符合实际情况,也便于收费管理。因此,在通告中明确“本市行政区域内(不含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居民户和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清洁卫生费”,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每户每月5元,收费以一个居住单元为一户,而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人员每人每月1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等按每桶6元收取。各区积极探索鼓励措施和新路径,如白云区通过智慧城管平台实行线上缴费,实现环卫收费智能化、规范化、透明化,并探索“碳汇积分”路径,社企联动打造积分商城。荔湾区建立各层级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奖励机制,街道、社区采取多种奖励形式,鼓励辖区内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参与垃圾分类,带动居民分类习惯养成。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吸纳你单位的意见建议,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在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加大资源回收利用力度、提升投放设施水平、强化社会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和废弃资源循环再利用工作提质升级。
感谢你单位对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4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