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黄埔区聚焦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短板,2024年以来累计完成15座生活垃圾收集站、5座垃圾压缩站升级改造,同步整治问题收集点214个,并推动农村收集点升级改造6个,实现农村垃圾收集点100%达到三级以上管理标准。通过全封闭作业、智能除臭、雨污分流等关键技术应用,有效解决噪音、臭气、污水扰民问题。
重点区域:转运站升级改造实现“零扰民”
走进黄埔区永和街道新升级的禾丰资源收集中心,绿白相间的外观整洁美观,收集站内全封闭式作业,雾化除臭设备正在喷洒,有效抑制异味扩散。“以前夏天不敢开窗,现在在边上几乎闻不到臭味,噪音也小多了。”附近居民王阿姨感慨道。
此次升级的15座收集站和5座压缩站实现了全封闭作业,有条件的转运站还配备了智能除臭系统,有效解决噪音、臭气扰民问题。同时,全面完善雨污分流及三级沉淀排放系统,污水经规范处理后接入市政管网,彻底杜绝污水横流现象。
农村收运:6个站点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村新建的垃圾收集点太漂亮了,灰瓦屋顶、镂空花窗、木栅栏,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座岭南古建筑呢!我们原来的垃圾收集点是在路边,经过都要捂着鼻子,现在这个跟投放点合建,实用又美观,去扔垃圾都不觉得有什么气味。”九佛街道燕塘村村民陈先生说。
结合“百千万工程”部署,黄埔区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收运体系优化,对6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实施标准化改造。目前,全区农村垃圾站点已100%达到三级以上管理标准,做到垃圾“有遮盖、不滴漏、不飘洒、不落地”。部分乡村把旧的收集点拆除,另外选址重建;部分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条件有限的乡村通过分类投放点与转运点合并建设实现了高效管理。
全域整治:214个问题点位“清零”
针对主次干道沿线及环境脏乱的垃圾收集点,黄埔区开展专项攻坚,通过“撤、并、改”三措并举,完成214个问题点位整治。其中撤除路边直收直运收集点及其他收集点51个,调整收运模式(收运时间)整改159个,保留站点实施硬地化、围蔽作改造4个。
对带洗桶、冲地功能的收集点修建排污渠并接入污水管网,严格落实雨污分流,避免垃圾杂物堵塞排水系统,从源头减少内涝隐患,不仅提升市容面貌,更为“碧水保卫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通过科技赋能与精细化管理,推动“民生设施”向“民心工程”转化,助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卢海凤)

永和街道禾丰资源收集中心

九佛街道燕塘村生活垃圾收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