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损的红砖路面焕新成复古的水泥灰砖,零散的空调外机铁皮棚统一更换,裸露在外的变电箱也穿上了“新外套”。广州市荔湾区逢源北社区的居民走出家门即可感受到社区环境的大变化。
2024年,逢源街道开启了逢源北社区“社区绣花”行动的征程。如今,社区的硬件和软件综合提升,形成服务便民、居住舒心的空间,也加强了基层治理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社区培育提升前

社区培育提升后
硬件升级,构建舒适空间
位于荔湾区老西关核心地带的逢源北社区和许多老旧社区一样,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环境卫生有待提升等问题。
在“社区绣花”行动过程中,街道针对社区内三线杂乱的问题,组织专业团队逐街排查,清理废弃线缆,对留存线路规范架设、布线,条件允许处统筹规划,统一开挖埋设管道,使线缆下地。截至目前,街道共推动三线下地1000余米,建设雨污分流管道2360米,完成无物业大楼楼道整治21栋,铺设内街小巷1500余米,经过整治,社区上空的 “蜘蛛网” 消失不见,天空变得清爽整洁,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美观度,还消除了三线杂乱带来的安全隐患,为居民营造了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在路面铺装方面,街道采用新旧石材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主要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旧石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确保路面平整、坚固,保障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新铺设的路面不仅提升了社区的整体形象,还让居民的出行更加顺畅、舒适。
作为老城区,停车空间和休闲空间的缺乏是“通病”。逢源北社区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对公共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利用,建设了停车长廊、晾衣架、运动广场和口袋公园等公共设施。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塑造了和谐的邻里关系。
软件优化,彰显文化底蕴
走进逢源北社区,各色建筑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该社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如建于清代的梁氏宗祠,建筑风格典型,木雕梁架精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清代中叶兴建的云津阁(文塔),蕴含着古人对文运的祈愿,是社区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社区绣花”行动中,街道邀请市设计院专家前来指导,在路牌、门牌、空调机罩等细微处增加逢源标识,融入西关文化元素,如满洲窗、西关历史文化特色宣传栏等,让游客和居民在细微之处感受逢源的独特魅力。同时打造了面积上百平方米的 3D 彩绘墙打卡点,生动地展现了西关美食和荔湾非遗文化,使游客能够直观领略到岭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提升工作中,社区还注重融入岭南元素,对主干道沿街立面进行统一整饰,确保整体风貌呈现出更加协调、美观的视觉效果。
“现在的建筑外观都多了一些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色彩和造型元素,我们看见这些青砖墙、镬耳墙、雕花门窗等元素,感觉传统老西关的味道又回来了。”居民李阿姨说。

墙面彩绘突显文化底蕴
多方协作,凝聚强大合力
在“社区绣花”行动中,多方协作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在逢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指导下,逢源北社区党委着力锻造一支“党员+志愿者+微管家”的守望相助队伍,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逢源北社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党员带头拆除第五立面31户,带头清理街巷、楼道杂物56车,开展卫生行动158次,通过党员带头让群众看到创建成效,激发了广大居民的参与热情。通过整合党建、文化、服务等各类资源,组建五支守望队,形成83人的社区特色“守望营”,为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2024年以来“一心五点”党建矩阵已组织开展各类党群服务活动32场,服务群众3778人次,为社区党建工作筑牢了服务根基,成为凝聚社区群众的重要平台。同时引入社区“微管家”,提供群防共治、应急处置、文明劝导、环境整治等全域化服务,探索无物业楼栋集聚区服务新模式,引领社区治理迈向新高度。
居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社区通过居民议事会、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对社区改造的意见和建议,让居民全程参与到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中来。
“在社区共享议事角的建设过程中,居民们提出了增设桌椅、优化环境等想法,这些建议被充分采纳,使得议事角成为居民们喜爱的休闲和交流场所。居民的参与不仅确保了改造工作符合实际需求,也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对改造工作的支持度和满意度。”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今后,逢源街道将持续深化“社区绣花”行动,在市容景观、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不断追求精细化、品质化。进一步提升社区容貌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