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把饮料瓶和餐盒混着丢,看到分类桶也拿不准该投哪个。”花都区新华街道居民陈女士指着社区新设的分类智能回收站感慨道。如今,她儿子通过参与街道“垃圾分类投篮赛”,已能准确辨识荧光棒属于有害垃圾、牛奶盒应拆开展平投放,“孩子现在监督全家分类,比智能设备还严格”。
5月,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为主题,聚焦前端减量管控、中端回收利用、末端设施提升三个治理环节,统筹推进校园培育、社区动员、全民参与三个宣传维度,形成全链条推进、全社会协同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
校园教育润童心
环保理念植根基
在花都区某幼儿园的教室内,孩子们围坐在桌前,专注摆弄着纸盒与细绳。纸盒被裁剪成收纳盒雏形,孩子们用细绳缠绕固定,动作虽显稚嫩却格外认真。教室里的置物架上,分类摆放着彩色塑料教具与孩子们制作的手工作品半成品,垃圾分类宣传氛围浓厚。

宣传周期间,花都区统筹街镇教育资源,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三层递进体系,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专项行动。面向幼儿园及中小学生开设“变废为宝”手工课堂等沉浸式教育课程,组织高校学子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通过趣味实践替代传统说教,实现受教育群体从3岁至22岁全覆盖。活动紧扣“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区”的目标,累计深入14所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模拟投放演练等特色活动,发放分类指南3000余册,有效构建“家校社”联动的全民分类行动网络。

市集实践展创意
资源再生添活力
“垃圾竟然能化身为童话中的小屋!”在垃圾分类创意展现场,一座由麦秆、旧布条和碎瓷砖拼接而成的微缩小屋吸引了市民目光。一位母亲向孩子讲解:“茅草来自麦片盒填充物,墙砖花纹由碎瓷砖改造。”展柜旁的电子屏同步展示环卫工人分拣可回收物、手工艺者将废料变为艺术品的过程,生动诠释废弃物重生之美,传递环保理念。

5月24日,花都区开展“资源回收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区科普馆的旧物改造展区展出了多件创意作品,包括用塑料瓶制作的景观灯和用旧毛线编织的收纳篮等,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展示了“变废为宝”的技巧。
最火爆的当数“分类投篮·全运同行”互动区。参与者需将印有电池、过期药品等图案的乒乓球投入对应四分类智能回收箱,连续正确投放3次即可获得碳积分。“这种边竞赛边实践的方式,让孩子半小时就记住了有害垃圾种类。”刚带孩子完成挑战的张先生感叹道。活动通过“实物改造+分类实践”模式,构建可回收物全流程可视化宣教场景,促进居民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分类技巧,助力低碳生活理念深度融入社区治理。
设施开放强认知
全链体验促长效
各镇街有序开放垃圾分类宣教场馆及处理设施,涵盖分类驿站、分拣场站等全链条处理场所,通过“多维宣教场景”强化市民垃圾分类意识。
在花都区生活垃圾分拣中心的观摩现场,市民李先生完成模拟投放后深有感触:“之前不明白玻璃瓶为什么要按颜色分拣,看过分拣线操作才知道,绿色玻璃和棕色玻璃的再生用途完全不同。”该中心作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设置了影视科普、实物展示、互动实操等宣教模块,结合《跟着小分宝做分类》教学片展播及厨余处理设备演示,实现垃圾分类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花都区花东镇分类驿站还创新建立了月度开放机制,通过定期组织“驿站开放日”活动,引导市民深化“分类促文明”理念认知。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接下来,我们将把宣传周成效转化为长效机制,持续深化体系建设,强化公众参与,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