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处置余泥渣土,在市城管委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中交公司与中铁公司两家央企就地铁11号线工程施工所产生的约2000万立方米余泥渣土处置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从该框架协议内的相关条款来看,签约双方将坚决贯彻落实《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确保余泥车辆密闭运输,并运至指定的消纳场所。这意味着地铁11号线施工产生约160万车次运量的余泥渣土将得到有效管理。当天的签约仪式还宣布建立广州首个“固废交易平台”,该平台在市城管委的大力支持下,由浪潮集团开发,对我市实施建筑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对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城管委介绍,近年来,我市各种余泥渣土年均排放量已经超过2400万立方米,其中地铁工程排放量占比很大,管好管住地铁项目是全面规范我市余泥渣土处置秩序的重中之重。该委创新思路,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巧劲借力,精准发力,以地铁项目为试点,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大力解决我市余泥渣土出路问题。
据了解,中交公司与中铁公司此次合作,强强联合,不仅拓宽了我市余泥渣土处置利用新渠道,对整个余泥渣土处置行业将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还力求通过“三个转变”规范余泥渣土管理,有望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一是从余泥渣土排放源头由各项目公司负责的“分散管理”模式向由总承包单位全盘负责的“统一管理”模式转变;二是从车辆运输不密闭、撒漏污染的“粗放管理”模式向全程密闭运输的“精细管理”转变;三是从终端消纳的“单一填埋”模式向“综合利用”模式转变。
中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集团自中标地铁11号线工程后,工程预算产生2000多万立方米余泥渣土,产生量大,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合理的处置方式解决施工所产生的大量余泥渣土。该集团负责人说,这次通过市城管委的牵线搭桥,联系上具有交通运输优势和综合处置能力的央企中交集团,了解到他们恰好有消纳利用余泥渣土的需求,我们工程产生的废弃物,找到了“下家”,有了“好归宿”,一下就变废为宝了,真正帮助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中交公司透露,该公司通过发挥水(陆)交通方面的优势,加强管理、整合资源,将利用本次与中铁集团合作处置地铁余泥渣土的契机,为提升我市余泥渣土运输管理水平创造新经验。
市城管委表示,全市城管系统已经建立长效治理工作机制,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严执法、全覆盖,坚决遏制余泥渣土违法违规问题,努力维护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宜居环境。同时,市城管委呼吁相关企业要更加注重工地的文明施工,抓好源头监管,希望更多企业与主管部门共同谋划、科学处置、规范管理全市余泥渣土。
全市推行电子联单实现信息化全流程监控
据悉,结合推动企业合作、科学处置余泥渣土的同时,市城管委还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措施,近期出台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联单管理办法》,要求车辆在驶出工地和进入消纳场(水上运输临时装卸点)前需要刷卡记录车辆信息,以实现余泥渣土排放、运输、消纳及综合利用等处置全流程监控。自今年2月全市推行电子联单管理制度至今, 110个正在排泥的工地安装了电子联单终端设备, 2450辆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领取IC卡。通过该项举措,管理部门将实现对“泥头车”从排泥工地源头到消纳点(水上运输临时装卸点)“两点一线”的全流程监控,有效杜绝余泥渣土的乱倒乱排现象。
余泥渣土常态化执法巡查系统4月正式启用
市城管委介绍,为进一步强化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守土有责原则,巩固“百日行动”整治成果,促进余泥渣土长效治理,市城管委今年初还专门开发了“余泥渣土常态化执法巡查系统APP”,便于执法人员快速作出处理,并现场上传余泥巡查数据。该APP通过搭建余泥渣土管理数据库,对余泥渣土巡查信息报送工作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同时为每个执法队员和管理人员配置了账号功能,实现了网上办案、网上监督、网上考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同时,城管委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全市三级城管部门上下联动,近五千名城管队员和管理人员形成工作合力。按照常态化巡查的要求,该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中,4月份将在全市范围正式实施。
下一步,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将联合互联网科技企业大力推动固废交易平台建设,最终建立包括余泥渣土在内的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产品交易和信息共享平台,以进一步解决我市余泥渣土出路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