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能力和设施保有量全国领先,目前已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77处,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6%。
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6%
在北京建工怀柔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建筑垃圾经过分拣、破碎、筛分等一系列流程生成高品质再生骨料,可直接利用,也可以用来生产再生制品。该中心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超70万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剩余少量的轻质杂物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发电。截至目前,已累计处置建筑垃圾近400万吨,实现降碳超过12万吨。在处置能力方面,北京市率先取消填埋工艺,投运4座固定式资源化处置设施、73座临时性资源化处置设施,设计资源化处置能力每年9300万吨。每年动态收集并公开工程回填、绿化造景等土方综合利用点位500余处,土方直接利用能力6800万吨左右。
“一运一单”全链条闭环管控
北京市实施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备案、电子联单及消纳核量制度,采用车牌识别或二维码扫描措施采集源头工地车辆进出记录,通过消纳处置场所的地磅信息采集进场量,实现“一运一单”全链条闭环管理。在工期结束后对施工单位建筑垃圾处理情况进行核量,凡记录的联单量与工程预测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出入较大的,溯源追查垃圾去向和各方责任。针对工程渣土、工程泥浆等可以直接利用的建筑垃圾,北京市搭建了供需平台,优先采取工程回填、绿化造景等方式进行土方平衡。剩余的工程渣土以及需要加工处理的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则进入资源化处置设施实施再生。北京市搭建了建筑垃圾管理与服务平台,实时收集并记录建筑垃圾排放信息、电子联单信息及末端处置信息,服务土方市场化供需匹配。每月通过卫星监测治理建筑垃圾违法堆放行为。
在装修垃圾方面,北京市自2023年起开始推动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管理,授权处置企业延伸提供收集和运输服务,解决装修垃圾乱堆放及垃圾混投等问题。去年率先在东城、西城和朝阳区推广了3176个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小区。近期将推广情况列入各区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价内容,全面铺开此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9590个小区推广实施了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规范治理。
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科技研发
据了解,北京市将严格落实装修垃圾分类收集,多渠道宣传装修垃圾“产生者付费”原则,市场监管部门应督促清运企业明码标价,以收费透明促进市场规范。不断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宣传推广,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分类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推出建筑垃圾再生资源产品使用率高的标志性建筑或地区,宣传再生资源产品安全可控、环保达标的品质,并对企业在京外推广再生资源产品给予政策支持和指导。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