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打赢垃圾分类这场持久战,除了全社会动员起来,硬件改造也必不可少。但对于寸土寸金且空间有限的市中心老城厢地区而言,不管是新设一处垃圾箱房,还是腾出一块地作为可回收物中转站,都面临不小的难题,如何破解呢?
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芷江中路660弄小区门前的沿街凉亭,每天上午和晚上的两个时间段,都会变身为生活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此前,这里曾是一处大型铁皮垃圾箱,由于小区内没有垃圾箱房,居民都会把垃圾往这里扔,既不美观,也难以提高分类实效。考虑到小区内没有地方增设箱房,街道方面利用大铁箱的位置打造出一个多功能空间:通过和居民协商确定垃圾投放时间,由环卫部门送桶上门,并派志愿者引导;其余时段则撤桶清洗后,将矮凳翻下,供行人休憩。这一来,原本居民扔垃圾的尴尬便迎刃而解,街边也多了一道风景线。

据了解,宝山路街道内共有小区75个,其中近三成都是像芷江中路660弄这样沿马路的开放式小区,公共空间极为有限。为此,街道方面走访调研,最终在这些小区周围,通过沿街垃圾箱改造等方式,设立了17个定时投放点,源头减量成效明显,平均每天可分出湿垃圾近40桶,可回收物近20桶。宝山路街道芷江中路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几个月运行下来,效果很好,分类正确率可以达到至少90%。
海防路上的这个智能可回收物中转站占地仅10余平方,其面积之小是中心城区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普遍遇到的问题。为此,街道方面充分利用原有场地的高度,把立体车库的模式复制到可回收物货架上,通过自动化设备,将源头收运来的可回收物按照品类,分别放入对应的货柜内暂存,有效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负责人介绍:如果不用架子去堆物品,有可能物品会滑下来,基本上只能达到第一层的高度,我们现在利用这个架子,空间利用率是以前的两倍以上。

小区的可回收物在这里先作短驳,再集中送往集散场处理,大大减少了收运员的时间和人工成本。试运营两个多月来,这里可实现辖区内日均近20吨可回收物的流转。
上海近期已完成2万个分类投放点的规范化改造,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近万个,中转站144个,该市的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正有序快速推进中。
链接:http://sh.sina.com.cn/news/m/2019-09-23/detail-iicezzrq7721661-p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