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各大社区都会出现一群特殊的人——垃圾分类督导员。他们关注着过往的人们,对“扔垃圾”这样日复一日的动作进行宣传指导。钟志城便是其中一员,从除夕夜坚持到了年初六,一整个假期。
去年5月份,经朋友了解到招聘信息,钟伯便来到雅筑社区做垃圾分类督导员。这之前,对于垃圾分类,钟伯并不陌生。他所在小区——珠江嘉园已开展站桶督导,“没来之前我就看过(垃圾分类),觉得也不错嘛,对环境、对小孩子(素质)养成都比较好”,这也是应聘之初他的回答。
说到这份工作,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刚开始督导时,尴尬而又有趣的一幕幕。“这个很脏的!”“你这么年轻怎么干这个?”“给我我就不做了”……
面对身边人的不解甚至质疑,他一开始也只是无奈地笑笑。
后来,转念一想:既然他们这样说,那肯定是对垃圾分类认识不到位。他便抓住机会,加强宣传。除了时不时发放垃圾分类指引,现场指导居民如何分类,还会普及垃圾分类的意义:“你们这里如果再不做(垃圾分类),会很脏的,住着更不舒服。你分类后再看看,环境是不是变干净了。”
3个月后,果然如钟伯所说。居民不仅对他早晚“雷打不动”的督导习惯了,而且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纷纷表示“现在看起来卫生确实比较好”。
钟伯是萝峰人,一家人暂住在珠江嘉园。然而,刚开始要求垃圾分类的时候,他坦言自己也很不习惯,“我们在农村的,以前没有分过。这个习惯难改,最难弄。”
将心比心,意识到垃圾分类是对传统习惯的不小“挑战”,他对不自觉分类的情况也多了一些耐心。
有的居民一开始很抵触,不分类,甚至说难堪的话,“我怎么扔关你什么事啊!”他不厌其烦地反复说:“这次你倒下去,我帮你分好,下次你自己要分类啊!”
他会动之以情:“你们在家里要分好一点,全部混在一起很脏的,”也会晓之以理,“如果不分类,对自己不好,对其他人也不好。现在各个都要垃圾分类,(否则)要面临罚款的。”
在他的督导下,绝大部分居民现在都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更有居民直言:“一次不分,两次不分,看到人家分就不好意思啦。”
既是督导员又兼任班长,钟伯身上多了一份责任。他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小区,巡逻每一处投放点,发现垃圾桶未配置到位、垃圾落地等情况,都会第一时间发到微信小群内,通知物业公司整改。撤桶后,他也会及时引导居民到误时投放点,避免垃圾落地。
每天工作情况,督导员们会在微信群里沟通。“千万不要与居民发生矛盾,慢慢教如何分类,”钟伯会不时提醒他们一些注意事项。在他的管理下,其他督导员都很负责,社区每天能分类厨余垃圾10多桶。说起这些“小成绩”,钟伯露出欣慰的笑容。
督导员的作息时间、工作特点,与常人差异很大。早晚时间段,尤其是下午6点,人们纷纷返家,他们要马上到岗,一直到晚上9点才下班。通常下午4点半,钟伯简单吃点面条,匆匆赶来上班,而到下班后很饿,还要再吃一顿饭。
最关键的是,连续几个小时对居民不停说话,他每天必须带2大瓶水,夏天时增加到3大瓶。由于需要连续佩戴口罩,他一边耳朵也为此被磨破了皮。
万家灯火、烟花四起。除夕夜,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钟伯也不例外。今年57岁已快到耳顺之年,他却坚守在垃圾分类督导一线。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惊讶之余,连连称赞。他自己也平静地说“今天出来工作,跟平时一样,家人也没有不理解。”
垃圾分类督导员是一份全新的职业,或许在外人看来并不光鲜。然而,作为全民行动,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参与。无论夏日炎炎还是冬风凛凛,他们都在;人们休息、团圆时,他们依然固守岗位。作为一位垃圾分类多年的从业者,我被“钟伯们”默默无闻、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是垃圾分类链条上闪耀的一环!(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于艳芳 陈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