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PV6 长者助手 登录
搜索
  • 微博
  • 微信号
  • 手机版
  •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 穗好办
    • 关注 · 穗好办
  • 智能问答
打印|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引领新时尚 焕发新活力——《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
创建时间: 2023-07-12 10:07 信息来源: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浏览次数: -
 

  走进广州天河区景安花园,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永久性垃圾分类亭格外显眼。除了供居民使用的洗手池、洗手液外,这一分类亭还设置了通风门、百叶窗,配备臭氧消毒机、无毒除臭剂,保证投放点无臭味扰民。

  在广州,这样细节感“拉满”的垃圾投放点超过1.8万个,它们不仅体现着广州垃圾分类的人情味,更见证用“绣花功夫”治理超大城市的生动剪影。2018年7月1日,全国首部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提出和推广“三化四分类”模式,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提供“广州样本”。

  五年来,从“垃圾围城”限制城市发展,到垃圾分类助推城市治理;从各类垃圾“泥沙俱下”到垃圾分类成为市民“新时尚”,广州率先蹚出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新路子”。

  依靠完善的制度保障、基层的示范效应、前瞻的软硬件布局,广州以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到全民行动的垃圾分类创新实践,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市民文明素养提升,为城市的现代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打好“组合拳”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作为一座服务管理实际人口超2200万的超大城市,近10年来,广州垃圾年增长率超过4.7%,平均每年增长量超30万吨。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不仅挤压了城市发展空间,也给市民的生活舒适度带来影响,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处理迫在眉睫。

  早在2010年,广州就率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控制工作。2011年4月,广州推出了国内首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府规章——《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提出生活垃圾四分类模式。2012年,广州提炼出“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这一分类原则,开始探索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由于当时法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市民分类意识薄弱,广州的垃圾分类推行困难重重,仅停留在试点阶段。

  2018年,广州市政府颁布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明确了垃圾分类的具体标准、罚则和奖励措施,为强制分类提供法制保障。自此,一场全市范围内的垃圾分类“攻坚战”拉开序幕。

  然而法规出台仅仅是第一步,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执行制度和市民分类意识,就相当于这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吃力却砸不出成效。

  为了破解政策落地难题,广州市政府很快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考核办法、奖励办法、阶梯式分类计费管理办法、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办法、家庭分类投放指南等覆盖“法制保障、经济激励、精准指引”多维一体的垃圾分类推行体系。

  同时,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广州在垃圾分类科普方面围绕学校教育、机关示范、社区动员,让垃圾分类“必修课”走进千家万户。

  对于广州全市3400余所学校、200多万名学生而言,垃圾分类教育已成为“开学第一课”,《垃圾分类教育读本(中小学版)》《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丛书(学生读本)》成为学生们熟悉的教材。在广州市增城区,中小学生们都曾收到过一份垃圾分类贴纸,其中附有常见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名称,可轻易贴在墙壁上,为家庭每日分类进行提示。通过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广州打通了垃圾分类知识走向家庭的第一环。

  垃圾分类也是广州市委、区委党校干部培训课程和全市公务员网络大学堂必修课程,通过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绿色办公”专项行动、垃圾分类宣传考核,广州进一步推进分类意识普及。

  此外,广州充分发挥镇街、社区居委、小区物业等基层组织的动员作用,结合每年创文、创卫和社区活动,广泛发动社区在职党员、督导员、志愿者等登门入户,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精准宣传。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坚持把每月第四周的星期六定为全市“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同步开展专题讲座、实景体验、文艺宣教等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

  近三年来,广州累计举办垃圾分类大型宣传推广活动71.4万场次,覆盖839.9万人次。

  答好治理卷 全民参与蔚然成风

  垃圾分类的意识树立可以靠一时宣传,但分类习惯的养成则需要日积月累,让垃圾分类变成全城市民每日固定的动作更需要久久为功。

  2019年7月,广州在全市范围统一实行楼道全撤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举全市之力突破垃圾分类瓶颈。

  在此过程中,广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基层党员和志愿者的力量,将垃圾分类行动推进到社区的“毛细血管”。

  为了改变社区垃圾投放点“脏乱差臭”的形象,广州黄埔区文冲街瑞东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许美娟通过民意调研,把定时点从九点延长到十点,督促物业及时清运垃圾,所有投放点定人定岗,做到垃圾不落地。针对未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许美娟带着党群服务队开展“敲门行动”,以“钉钉子”精神一户户抓到位。

  广州海珠区的霍志勇如今是街坊里的“名人”,作为街道环监所的督导员,他不仅以身作则每日分好家中垃圾,还带动三年级的女儿一起在社区派发宣传资料、讲解分类知识,让邻里们也养成了分类自觉。

  在广州永和街珠江嘉园社区,有一支志愿者协会睦邻服务队,年龄最大的队员已有70多岁。此前,他们只是普通的广场舞队,在队长黄文锋的影响下,全队加入了服务队。除了文明劝导垃圾分类外,队员们还把跳舞才艺应用到宣传上,创作出了垃圾分类健美操。如今,他们被街坊们亲切地称为“永和大妈”。

  正是因为有无数位基层党员和热心市民的积极推动,才让广州垃圾分类跑通了社区“最后一公里”。

  今年5月23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活动期间,百余名市民志愿者组成自行车队,开启了垃圾分类“捡骑”之旅。他们在车身上插上垃圾分类宣传旗帜,一边捡跑、一边号召市民参与进来。

  广州捡骑活动只是全民行动的“一角”,数据显示,广州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3%、参与率达到96.3%。如今,广州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共治、市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以垃圾分类为发力点,广州不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有效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基层治理水平,带动整个城市现代化发展。

  创立“百年功”前瞻布局垃圾处理闭环

  垃圾分类的成功落地,不仅需要个体的参与,更离不开软硬件设施的支撑。2019年至2022年,广州全市优化提升分类投放点3161个,升级改造压缩站354座,优化分类运输线路1308条,增配分类运输车辆3451台,建设覆盖分、投、收、运各环节的配套设施。

  其中,在前端精准投放上,广州通过在4700多个投放点安装智能摄像头,实现时时能监控,源头可追溯;在运输环节,广州搭建了智慧环卫系统,可精准定位车辆轨迹,实现收运流向明晰可见,避免了生活垃圾混收混运。

  严格来说,垃圾分类只是城市垃圾处理链条上的一环。要真正实现垃圾减量,从源头减少浪费是关键。近年来,广州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要求,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行动,从“绿色低碳办公”到“限塑”“光盘”行动,从治理“过度包装”到推进“绿色快递”,全市生活垃圾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当前,广州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年均约446.4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4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以上。

  而在垃圾分类的“下游”,“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循环利用”的精细化处理模式则是广州破解“垃圾围城”问题的另一重大突破点。

  着眼满足2035年城市发展需求,广州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将焚烧、生化、填埋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以组团形式打造成固废处理、资源共享、设施共用的绿色低碳环保园区。目前,广州已有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12座资源热力电厂、8座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全市焚烧和生化处理总设计能力达3.9万吨/日。

  如今,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变为环保公园,在全国首创了“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主题公园”模式。其中,广州黄埔区的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打破了大众对垃圾处理厂的固有印象,已入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州“网红打卡地”。

  “现在,广州市平均每100户家庭里,就有2户使用的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讲解员孙辉介绍,以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为例,项目一期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4500吨,年发电量可达5.4亿千瓦时,可满足2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此外,垃圾焚烧发电更是直接践行着“双碳”战略。一方面,焚烧有效避免了垃圾填埋处理产生填埋气体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焚烧余热发电替代化石燃料发电,资源再利用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从分类投放到精细处理,从源头减量到循环利用,广州凭借前瞻性的软硬件布局,打造了一套垃圾处理的完整闭环。如今,广州不仅是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排名第一的城市,也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和第一个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的超大城市。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张颖表示,未来,广州将继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形成更加完善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同时,广州还将运用垃圾分类普及的经验,从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等角度践行“双碳”目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创造空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主办: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贤思街34号  邮编:510030

备案号:粤ICP备10079992号-3  网站标识码:4401000054  

版权所有: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