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人无完人,对于工作,恐怕没有谁能保证“零偏差”。工作出现偏差,无可避免;因此受到批评,在所难免;面对批评,选择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既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又是心态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是作风的问题。
工作偏差,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工作出现失误,二是工作虽然没有失误,但距离领导的目标要求存在差距。工作偏差的形成,不能排除形形色色客观因素所产生的干预,工作目标的实现通常需要经历争取与妥协交织的负责过程,但事在人为,工作偏差形成的主观因素是不能忽视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基础业务素质不强,工作经验不足,对领导意图领会不深,对突发状况预见不周,对存在问题处理不力,等等,都会造成工作上的偏差。
从讲政治的层面上来说,批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有无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他还将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确立为党的三大作风。从此,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力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要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敢于揭短亮丑、真刀真枪、见筋见骨,不断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触动。
从工作实践的层面上来说,领导的批评对同志而言是修正偏差、提高素质的重要外力,领导提出批评意见,恰恰说明了领导对工作的关注、对同志的关心、对组织的负责。但在实际当中,有些同志没有弄明白领导批评的本质,未能以理性、正确看待领导提出的批评意见:有的对批评采取回避态度,不愿向领导汇报工作,害怕被批评;有的对批评采取消极态度,要么百般辩解,强调客观原因,要么搞两面派,表面上接受批评意见,实际上不痛不痒,我行我素;甚至有的对批评采取抵制态度,认为领导批评是跟自己过不去,对自己有看法。
“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是毛泽东对作家萧军说的。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文艺工作者和一大批满腔热血的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各有各的观点,难免产生分歧和矛盾。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的萧军对延安的一些现象看不惯,便给毛泽东写信辞行。1941年8月2日,毛泽东在给萧军的复信中,除了说明延安确实有很多不好的现象需要改正外,特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他提出,领导干部“要反复研究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历史、自己现在的工作,好好地反省一下”。这个事例对机关工作人员而言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在繁忙的机关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克服漂浮的工作作风和浮躁的工作心态,面对领导的批评,要摒弃害怕、逃避、抵制等不正确的思想包袱,以平常心看待领导批评,与其提出苍白无力的理由作牵强解释,不如“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拿出勇气坦诚地承认错误或不足,客观辩证地进行自我反省,采取实际行动修正偏差,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从蹈覆辙,这样对事对人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面对批评,党员干部要带头端正思想作风,在负面情绪、思想顾虑上要学会做减法,在省察弱点、修正偏差上要懂得做加法,通过一减一加,真正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核心价值。(番禺区城管局 陈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