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PV6 长者助手 登录
搜索
  • 微博
  • 微信号
  • 手机版
  •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 穗好办
    • 关注 · 穗好办
  • 智能问答
打印|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第20182318号代表建议办理意见的函
发布时间: 2018-06-19 15:06      信息来源: 本网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穗城管函〔2018〕1185号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

第20182318号代表建议办理意见的函

林泰松等代表:

您在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推进“厕所革命”、促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建议》收悉,经我委认真研究,并汇总市国土规划委、市旅游局等会办单位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函告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和其他11位人大代表对推进“厕所革命”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提出的三点合理化建议。作为广州市“厕所革命”的牵头部门,我委将严格按照该建议的有关要求,坚持把推进“厕所革命”作为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关系城乡文明的重大工程、民生工程来抓,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开放一批,全面提升公共厕所建设管理水平,使全市公共厕所状况得到全方位、系统性、实质性的明显改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一、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全域推进广州市“厕所革命”

2018年3月16日,我委牵头制定《广州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穗府办〔2018〕49号)。计划在2020年底,全市共完成新建和升级改造公共厕所2240座任务(新建654座、升级改造1586座)。男女厕位比例达到2:3以上,大中型一类公厕建设第三卫生间;城区公共厕所配置专职保洁员,做到12小时至24小时保洁、开放;建立乡村公厕巡回保洁制度,做到8小时至12小时保洁、开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实现“科学设置、合理布局、富有特色、功能完善、便民实用、管理精细、文明如厕”的工作目标。

(一)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公共厕所建设工作。针对中心城区特别是旧城区公共厕所外观形象差、布局不合理、数量偏少、服务设施陈旧破损等问题,通过采取新建、升级改造等方式进行品质化提升。2018-2020年中心城区总计完成732座公共厕所建设任务(新建123座、升级改造609座)。截止5月10日,已完成45座建设任务(新建22座、升级改造23座),占全年任务的6.14%。其中:越秀区针对辖区内大部分公共厕所存在脏、窄、暗、湿、小和女性如厕极其不便等问题,3年共计对辖区内177座公共厕所进行提标升级改造;荔湾区2018年计划投资近500万元,全面启动上下九商圈和荔枝湾涌、广州文化公园等景区11座公厕升级改造工作,全力打造荔湾公厕建设新品牌。

(二)认真抓好公共厕所标准化设施建设工作。根据住建部2016年12月份颁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有关要求,在公厕新建改建时严格按标准施工。一是厕位面积(厕所建筑面积除以厕位数)。一类公共厕所5㎡-7㎡/每个厕位、二类3㎡-4㎡/每个厕位、三类2㎡-2.9㎡/每个厕位,从根本上解决厕位狭窄和狭小等问题;二是男女厕位比例。在人流密集场所的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不应小于1:2,在其他场所不应小于2:3,较好地解决女同志如厕排队问题;三是第三卫生间。建筑面积在70㎡以上的一类固定式公共厕所和医院(二级以上)公共厕所根据需要建设第三卫生间,解决了一家人同时如厕等问题;四是无障碍卫生间。每一座公共厕所必须建设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及通道、扶手应与公共厕所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和行动不方便等人群提供如厕需要。

(三)严格按照规划抓好新增公厕建设工作。2017年9月,我委牵头编制了《广州市环卫公共厕所专项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印发实施。该《专项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广州市各区市政环卫公厕(含公配厕所)缺口共计574座,并对每个区的新增公厕进行了详细布局规划。一是目前各区正按《专项规划》要求,积极协调国规部门落实规划用地,加快推进已批准规划的公厕建设工作;二是协调住建部门,抓好公配公厕的建设和移交工作,有效缓解公厕数量不足的压力;三是严格执行《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和该《专项规划》要求,确保规划建设的市政环卫公厕(含公配公厕)每座建筑面积不小于70㎡;四是督促各区严格执行《专项规划》,严禁擅自占用公共厕所建设用地或改变用途,严禁随意拆除现有公共厕所,确因道路拓展、旧城改造需拆除公厕的,要遵循“拆一补一,先建后拆、就近建设和面积不变”的原则。

(四)积极做好增设移动公共厕所保障工作。按照《广州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有关要求,我委起草制定了《广州市公共卫生间建设与管理标准指引》,明确提出了“在现有公共厕所升级改造期间,应在原址周边设置足够数量的移动公共厕所代替原有公共厕所功能,满足周边群众如厕需求”等相关规定。现在各区政府和市相关职能部门均已安排移动公共厕所专项经费,一方面采购一批移动公共厕所,据统计全市11区共计采购移动公共厕所412座;另一方面安排专项经费租赁一批移动公共厕所,确保公共厕所升级改造期间群众如厕需求。

二、补齐公厕建设短板,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如厕需要

“厕所革命”的目的是要让市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和便利,因此在公厕设施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切实做到便民为民、服务到位,因此我市坚持把“厕所革命”列入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并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进行督查督办,坚决、全面、深入地推进厕所革命,想游客和群众之所想,急游客和群众之所急,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将厕所革命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补齐公共厕所人性化设施建设短板。针对目前我市公共厕所人性化设施短缺的实际,我委编制的《广州市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标准指引》上明确提出了人性化设施建设标准,并把它列入考核评价内容。在如厕导引上,要有醒目的图形标识、引导牌和公示牌;在基础设施上,要有照明、供水、通风、除臭等硬件设施;在便民配置上,要有洗手盆、面镜、挂衣钩、置物台、厕纸、洗手液、干手机等基本配置;在专用设施建设上,要有残疾人专用厕位、无阻碍通道和扶手,符合要求的要设置第三卫生间等。截止5月10日,在完成的45座公厕中,均按照国家《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增设了“六小件”等人性化服务设施,修建了残疾人、老年人厕位和通道,其中有17座一类公厕还建设了第三卫生间。

(二)补齐公共厕所智能化程度不高短板。智能公厕是公厕建设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市公共厕所均处在手动控制水电和人工保洁阶段,人工成本较高,也不利于节水节电。据此,天河区政府率先在全市建成了火车东站、黄村和东郊加油站等3座智能公厕,它的自动调节水电、自动通风除臭、自动冲洗保洁和自动控制厕纸等四大功能,为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干净整洁、舒适明亮的如厕环境。同时,还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比如:天河黄村公厕改造前需要两人进行清洗保洁,现在只需一个人就行了。据实际测算一年就能节省7-8万元。

(三)补齐公共厕所分布不合理短板。今年来,为解决公厕布局不合理、公厕建设用地紧张、市民群众如厕难等问题,各区、各部门单位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越秀区利用观绿路、光塔路等桥底空间购置安装建设了2座装配式环保公厕,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州市儿童医院和附近一些批发市场等人流密集区域市民群众如厕难问题;海珠区针对大元帅府景区客流量大、附近无公厕的实际,在江湾大桥引桥底设置安装了1座装配式环保公厕,解决了市民和游客如厕难问题。因此,在当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公厕建设存在邻避效应等情况下,利用城市绿地、其他闲置空地和空间建设一批装配式环保公厕,解决市民群众如厕需求,也是全市公厕建设的一个必要补充。

(四)补齐公共厕所数量不足短板。为弥补公厕数量不足,我委积极鼓励和倡导公共机构对外开放厕所。越秀区制定了《社会厕所对外开放工作实施方案》,已动员街道、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宾馆、酒楼、商场等单位具备条件的325座内设公厕免费向群众开放。天河区已有206座财政供养单位一楼公厕,在工作时间内全面对外开放。番禺区目前已有105家酒店、宾馆、商户、商场等社会单位承诺开放厕所,对解决市民群众和游客“入厕难、难如厕”的问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补齐智慧公厕建设短板。一是完善“城市公厕云平台”。针对云平台显示公厕位置不准确的实际,从4月份开始,市城管委组织对云平台现有的公厕数据进行摸查,截止5月10日,已先后核查公厕3625座,核销不存在公厕198座,纠正不准确公厕点位142座,初步建成市、区后台管理工作机制,实现了一张地图找厕所、用厕所、评厕所,方便市民群众和游客入厕;二是实行公厕智能监控。现正在天河区正在组织试点,在繁华地段和人流密集区域的公厕上安装智能监控显示屏,对如厕的人流量、厕位、空气质量、供水供电和卫生保洁质量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显示,为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高端智能的智慧化公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补齐乡村公厕建设短板。乡村公厕是我市公厕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一块短板,建设上主要存在建筑面积小、建设标准低、人性化服务设施缺失、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公厕数量不足,有的甚至建成后不通水电等问题。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乡村公厕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坚持把乡村公厕建在农村地区公共场所、集贸市场、旅游景区(点)、公路沿线等人流密集区域,更好地服务当地村民和游客如厕需求。据统计,2018至2020年全市共新建乡村公厕345座,其中新建193座、升级改造152座。

三、提升公厕管养水平,进一步优化市民群众如厕环境

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全力推进我市公共厕所新建改建工作的同时,也不能放松管理服务工作,要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一)公厕卫生保洁做到精细化。一是严格落实卫生保洁质量标准,真正做到“四静三无两通一明”,即:地面净、墙壁净、厕位净、周边净,无溢流、无蚊蝇、无臭味,水通、电通、灯明。二是健全日常保洁责任制度,建立专人保洁机制,建城区公厕做到12小时至24小时保洁、开放;乡村公厕做到8小时至12小时保洁、开放。三是加强日常监管,特别要加强对风景区、旅游景点、公园、广场、车站、码头、医院、市场等人流密集公共场所厕所的运行监管,消除管理死角、盲区,最大限度减少市民群众投诉,全力打造广州城市良好的窗口形象。

(二)公共设施管养做到常态化。一是抓好门窗、墙面、照明、供水、通风、除臭、尿斗、厕位、洗手台、面镜和无障碍等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设施外表干净、功能齐全、运行良好和无障碍通道无阻塞、无障碍卫生间无占用等问题发生;二是抓好化粪池清理工作,每年清洗一次化粪池。对不能接市政污水管网的要定期组织车辆抽粪,严禁化粪池溢满问题发生;三是抓好周边绿化植被的维护管养工作,定期浇水施肥、补种修剪,进一步美化、净化和优化公厕内外环境。

(三)公厕服务管理做到规范化。2017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同意,我委印发了《广州市环境卫生作业规范》和《广州市环境卫生作业质量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公厕日常管理规范、保洁质量、服务要求和公厕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事项。特别是中心城区不断加强市政环卫公厕服务升级。从2016年5月1日,天河区政府每年财政投入180万元,在全区131座市政环卫公厕中免费提供厕纸、洗手液。2016年6月11日《羊城晚报》正面报道天河区公厕卫生变化,对提供厕纸、洗手液的便民措施予以了充分肯定。今年越秀、海珠等区也先后在全区普及推广。

四、开展文明公厕创建活动,建立“厕所革命”建设与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厕所虽小,但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小厕所”关系“大民生”,体现“大文明”,开展文明公厕创建活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逐步改善公厕环境,提升公厕窗口形象。今年4月份,市文明办已印发了《在全市深入开展文明公厕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对现有公厕按照净化、亮化、美化、文化、人性化、生态化的“六化”要求进行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公厕品质。新建公厕应结合广州岭南文化的特色,分层级、分地段设计各类公厕的外观形象,因地制宜绿化公厕周边环境,在公厕内部增设绿色植物,建设一批生态式、花园式公厕,把公厕建设成为与城市特色相一致、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精品建筑,使公厕更加“景点化”。

(二)引导市民文明习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开展“文明如厕,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宣传普及公共文明礼仪,制订文明如厕公约,编印文明如厕知识手册,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厕所革命”、“文明公厕创建”宣传报道,加强文明如厕、卫生防病等宣传教育。发挥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和宣传栏、户外显示屏、海报等媒介作用,营造“小厕所、大民生”和“小环境、大文明”的社会认知,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厕所革命”、参与厕所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普及传播文明理念,营造健康厕所文化。充分利用公厕有效空间,采取漫画、小故事、对联、格言警句等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打造厕所文化。采取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文明,铲除厕所低俗文化,营造健康文化环境。运用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和彩砖、彩绘等方式装饰公厕墙面,开展文化熏陶,传播文明理念。设置文明如厕提示语,提示市民维护卫生设施清洁,适度取用公共卫生用品,不在卫生间抽烟或随意丢弃废弃物,不随意占用残障人士专用设施,提升市民的公德意识和文明意识。

(四)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责任落实到位。利用城市公厕巡检系统(APP)或城市公厕云平台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将城市商业区、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内所有对外开放公厕纳入评价范围,让社会公众客观评价公厕的服务管理状态,推进公厕管理服务提档升级。根据《广州市“厕所革命”考核评价办法》,将“厕所革命”建设管理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体系,作为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考评项目,定期组织开展厕所文明程度督查测评,并将督查测评情况纳入各区、市直有关单位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成绩,推动文明厕所建设进景区、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深化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文明旅游等创建工作,按照市文明办《在全市深化开展文明公厕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深入开展文明公厕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厕所革命”从硬件建设拓展到文明素质提升,倡导全民参与“厕所革命”,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形成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也请各位代表监督、指导我们的工作,继续对推进厕所革命、促进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专此函复。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2018年6月19日

(联系人:赵远义,电话:83639329)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市政府办公厅、市国规委、市旅游局。

 
 
 

主办: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贤思街34号  邮编:510030

备案号:粤ICP备10079992号-3  网站标识码:4401000054  

版权所有: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